杨杰是真的从专科到重本,中间还有一年多是丢开书本的呀!
不正常,好奇怪。
夏晓兰忍不住说道:“老大,杨杰该不会是一开始就隐藏了实力吧,或者第一次高考发挥失常?”
杨永红轻轻嗯了一声:
“我后来问过杨杰从前的老师,他那时候成绩并不差,考过本科没问题,我觉得他是想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我,我考上了京大,他只能念个专科,免得家里人迟疑着供谁上学!是我那时候太混账,一心只想着考名校,偏执的复读了三年,根本没关心过杨杰。”
所以杨杰真是故意考砸的?
杨家人的脑子还真适合念书啊。
杨家姐弟的感情也好。
不管是城镇职工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夏晓兰听多了家里女儿为儿子牺牲的事,如果读书的机会只有一个,一般都是女儿让儿子,特别是女儿排行老大时,注定了要为下面的弟弟妹妹们牺牲……杨家倒是反过来了,是当弟弟的愿意自己不念,让姐姐继续上学。
“老大,你弟弟对你真好!虽然做法不值得提倡,但他真的很有担当。”
当弟弟的为什么要让姐姐牺牲?
当弟弟的,也能为姐姐保驾护航啊,杨杰就是这样做的。
杨永红用袖子擦了下眼睛,不想在夏晓兰面前搞得很悲情,很快恢复了爽朗:
“所以你晓得我有多感谢你不?要不是你,杨杰真的要在老家当一辈子农民了,我不是瞧不起农民,是杨杰明明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该因为我这个当姐的放弃。”
夏晓兰不敢居功,“是杨杰自己厉害啊,你们家的人都很聪明。”
“咋不是你,要不是你介意我家里搞养殖,把家里条件改变了,杨杰那敏感多虑的性格,咋会真的放心回学校复读!”
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姐妹们不该为兄弟牺牲,反过来兄弟也不该为姐妹们牺牲。
杨永红一直在琢磨这事儿,她想明白了,想要真正避免这种情况,不仅是解决家里的经济困境,而是改变整体的环境……
“晓兰,我能不能求你一件事?”
夏晓兰茫然,“老大你说,能帮上忙的我肯定不推辞。”
“我听说教育部在搞助学支教,华清虽然也能报名,我们辅导员却建议大家先观望,系里也是这意思,好像不是人人都够格,要筛选的!晓兰,我也愿意去基层,我想回家乡去支教。”
杨永红想参加助学计划,夏晓兰并不意外。
总有种各样的大学生会参加。
一部分是完全没有压力的,从小生活环境都好,不知道偏远农村有多穷,理想型。
一部分是“有识之士”,从中看到了机会,就像什么“优秀大学生标兵”之类的称号,觉得自己有助学支教的经历,将来工作上能得到许多好处。
还有一部分则是像杨永红这样的,出身贫穷,了解贫穷有多么可怕,还愿意去的。
杨永红看夏晓兰迟疑,有点着急,压低了声音:
“晓兰,别人不知道,我难道还能不知道吗?听说这个助学计划有鹏城的公司参与,听了名字我就知道和你有关,只要你同意,我肯定能报上名!”
雏鹰启航。
启航地产。
杨永红大概是整个307寝室里最了解内情的人,就算是周丽敏,她叔周茂通也没告诉她所有的事。
夏晓兰不是不让杨永红参加助学计划,可这个时间点,合适吗?!
第1737章 劝住一个,还有另一个(3更)
杨永红虽然住在307寝室,学的却是土木。
学建筑的女生辛苦,学土木的……只会更苦,那真是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狗使。
专业的排他性太强了,一进土木深似海,学土木人到中年可以去经商,可以转管理。而学管理的人到中年压根儿不可能转土木,起码不能涉及土木这一行的非管理岗位……学了很多年,考一个又一个的证,专业壁垒很高。
夏晓兰迟疑什么呢,杨永红和她是同一届,大家都是84届入学华清,如今87年1月,过年后杨永红就是大三年级下半学期。对任何五年制的专业来说,前两年真的就是循序渐进的打基础,到了大三、大四才会学到更高一层的专业知识。
大四过后不用说,该去实习了,把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放到实际工作中去印证。
简单来说,杨永红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期,这时候脱离在校学习环境去助学,合适吗?
“老大,你可要考虑清楚,一旦申请,就没有两三个月的。最短都是半年,最好是一年以上,长达两三年的助学支教,其实更适合师范类、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你们辅导员会让你们先观望,而系里也要筛选的原因吧!”
不是夏晓兰鄙视谁,文史科专业的学生,随时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支教。
理工科的学生就不能这样任性了。
就拿建筑系和中文系来举例,把建筑专业的书扔给中文系的看,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中文系学生能自己入门的凤毛麟角。
但把中文系的教材扔给建筑专业的学生看,哪怕没有老师教,脱离了学校环境,大部分人仍然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