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管起来了!
这一点大家都无异议,盖因梁玉这个大户她不用纳税,萧度爱找谁收税就找谁去。
宋义一只眼睛将萧度看了又看,惊讶于萧度居然不是个绣花枕头。【楣州的风水一定很好,这个眼高手低的纨绔居然学会干事了。】林篁一直闷不吭气,此时也附和地点头。
萧度乐了,只要县令们配合,这事就算成了。楣州的州府还有一些别的官员,这些都在萧度的眼皮子底下,且不必他们具体做事,送走了县令们,再与他们联络联络感情。这几个月楣州就都听姓萧的了!
~~~~~~~~~~~~~~~~~~
宋义等人又在楣州留了五天,这五天里天天与萧度碰面开会。一张地图摊开了,宋、袁、林争执着边界,各自要负责的水渠的长度。楣州山林也多,两县交界的地方边界模糊不清的事情时有发生,趁着这个机会正好掰扯。
三人互相都不算熟,争吵起来断没有相让的道理。越是打算做实事就越得较真,把各方面掰扯个明明白白。萧度居中劝架,按下葫芦起了瓢,才感受到了做主官的不易。
袁、宋二人好歹还是半生不熟的熟人,林篁跟萧度只见过几次面,人比袁樵还要闷,又好冷不丁地冒出一个难题来:“司马,我梓县在三县里最穷,州府要怎么安排梓县呢?与他们一样出工出力,恐怕是不行的。我们从来户口都少,可不是我把人弄没的。”
萧度转脸看宋、袁二人,宋义一只独眼发出委屈的光:“我乌县也不宽裕呀!”
袁樵也不肯让:“今年免赋,我的粮仓能饿死耗子。萧司马,你是亲眼见过的!”
萧度起了个头:“你不是还有分的租子吗?”不是说好了,拿牛来租借给没牛的人家用,你跟人家分收成的吗?
袁樵紧接着诉苦:“耕完了田,那些牛都得我来养呀!”他接手的就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局面,也没有余力。
林篁接着挤萧度,萧度道:“我看看州府的库藏……”
宋义跟着就说:“乌县也不富裕。”
袁樵道:“我们才修完了城墙,春夏赶工了一段灌渠,徭役征调得差不多了,再用工便需合雇了,民夫的工钱不能克扣。”
这个主官真他娘的不好当!萧度咬牙硬挺,让他们三个各写方案,放到一起讨价还价。好容易吵了五天,三县令又都是想干事的人,知道争执不下就只好等王刺史回来。于是各让一步,定了个统筹的方案。
送走三县令的萧度,此时看州府那些没精打彩的书吏都觉得可爱了几分。
事情还没完!
任务布置下去,萧度发现自己又没事干了!他现在成了之前王刺史那个状态,天天抄着手在州府里喝茶念经,能干的就是问进度。整顿府学倒是能干,萧度是司马,不能钉在府学里当先生,还得回来州府继续坐着。外面秋收都完了,巡视也没什么好看的。出去巡视了几回,被袁樵先找上了门,抱怨他一个月跑乡下观光八回增加百姓的负担。这会儿大家挖渠的挖渠,织布的织布,哪有功夫管司马?
原先腹诽过王刺史的话泛上心头,萧度有点委屈。
这个时候,袁先给萧度投了一张帖子。
第120章 诸事皆安
无论如何, 此时袁先与萧度的身份、地位是不对等的,袁先投的是一张袁樵的名帖,用父亲的名义求见。
萧度打开名帖,惊讶地问道:“袁樵?他今日不是出城了吗?”三县的县令里数袁樵的底牌最多, 袁樵的努力却也不输其他二人, 颇有一种“老大总是老大,你们别妄想超过我”的气势。
管家道:“是袁府上的大郎。”
“是他?”萧度知道袁先, 早在朱寂作弄袁樵的事情被揭穿之后,萧度就了解过一点袁家的是是非非,也就知道了袁先的来历。对于收养袁先的袁籍, 萧度很有好感,对袁先也有一些同情。萧度如今无所事事, 越是没事干的人越容易犯懒, 好容易想起来还有袁樵的面子在,才强打起精神来。
“请进来吧。”他说。冲现在在建设楣州的问题上与袁樵是同一战线,就得卖这个面子。何况萧度对袁先本身也充满了好奇与同情。【袁樵忒古板,家中又只有两位太夫人,不知这孩子被养成什么样子了。】印象里, 袁家设宴款待他的时候,袁先除了向他行礼是一言不发的, 一个沉默的少年。
萧度近来尝了些人生五味,颇能理解一点袁先的处境了。
管家领命去请袁先, 袁先如成人一般正了正衣冠, 趋入堂内, 对萧度一礼:“世伯。”看起来成熟又稳重,不似十岁才出头的小少年。
【这么小的年纪能做到这样,必是尝过了人间辛酸的】萧度突生出这样知道人间疾苦的感慨来。萧度顿生怜惜之意:“大郎请起,过来坐。”
袁先谢了坐,并不知道自己被萧度当成了个小可怜。除开在亲爹娘那里受了歧视,自打到了袁樵家,他也是被捧在手心里养大的。袁籍出于公心,刘夫人则是以为“养都养了,何苦不养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袁先很得了不少的关爱。自打确定了梁玉是未来的母亲,他连未来几十年的前途都有了,更是不必担心。
来历、性格使然,确是比寻常少年早熟而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