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夫君死而复生了_岚月夜【完结】(171)

  这次见面,双方熟络了些,方盈又是带着新书来的,三人寒暄之后,王氏便问方盈几岁认字、都读过什么书。

  方盈如实说了,王氏很惊讶:“难为贵府夫人竟有如此心胸,肯收养失恃幼女已是难得,还能延请塾师,教你们识字。”

  “是啊,”冯氏附和,“早便听闻蜀中文风颇盛,如今看来传言非虚。”

  又问纪府夫人出身门第,方盈笑道:“我们夫人姓李,是前齐常宁公主之女,说来与周府太夫人还有亲的。”

  冯氏年纪小,不清楚前齐的事,王氏却很快就醒悟过来:“姓李,那不就是?”

  方盈点头:“我们夫人便是邓国公的姐姐。”

  “怪不得呢。”

  王氏明白了,见小姑还是一脸困惑,便直言道:“邓国公便是蜀中后主。”

  “原来如此。”

  方盈见冯氏应完就不说话,也不欲多谈蜀中之事,接着说读书:“可惜我只在府中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现在想再捡起书来读,总是有些吃力。”

  王氏问她读什么书吃力,方盈便说了孕中从诗选读到《论语》,周从善又送来她读过的《诗经》《楚辞》等书,只没提和纪延朗一起读兵法的事。

  “当初识字之时,可学了《急就篇》和《千字文》?”王氏问。

  方盈说学过,王氏又问:“《蒙求》呢?”

  “当时未曾学过,回家后囫囵背过一点。”

  冯氏道:“《蒙求》提到的前人典故,得有人讲解才行,硬背是不成的。不过你读书是为了解闷呢,还是想学写诗作文?或是别的什么?”

  方盈想了想,答道:“晚辈还真没想过这些,硬要说的话,是想免于蒙昧无知吧。”

  冯氏道:“那你就没得捷径可走,只能一步步来了。”她说着站起身来,“你等等我。”

  方盈惊愕:“您这是……”

  “我去给你找旧书。”

  王氏笑着替小姑解释:“她的书本不让人动,只能自己去找。”

  方盈呆了一瞬,眼看冯氏消失在门口,才醒悟过来:“冯姨母是要给我看她启蒙时读的书吗?”

  “应当还有她自己写的笔记。”王氏微笑道,“书中那些人物典故,给她讲了,她怕忘记,自己都要写下来。”

  “那冯姨母所说的捷径……”

  王氏道:“她是想说,咱们闺阁女子不能进学科举,儒学经典比如《论语》,泛泛读过即可;若只为解闷,那连《蒙求》都可不学,只挑喜欢的读便是;若喜爱诗文,就专读名家名作,有余力了再读其他。”

  方盈恍然:“是啊,我这么东看看西看看,没个章程,确实事倍功半。”

  “你年纪还小,若有余暇,能从头打牢基础,自然更好。”

  两人又谈了几句,冯氏才带着一个没见过的仆妇进来,仆妇手里捧着一叠书册,冯氏让她放到方盈跟前,自己也在方盈身旁落座,拿起一册翻开,跟她说:“这是我自己记下的注释,你拿回去慢慢看,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

  方盈见这几册笔记,纸张已经旧了,却没有异味,保存得十分仔细,纸上字迹也很工整,不由连连道谢,还玩笑道:“姨母如此倾囊相授,我是不是该正经拜师,再补一份拜师礼?”

  冯氏立时摆手:“我记下的都是嫂嫂教我的,真说拜师,那也得是嫂嫂为师。”

  王氏失笑摇头:“人家想拜你为师,你拉我出来做什么?”

  “可能是怕晚辈愚钝,有辱门风,还是等晚辈初窥门径了,再来求先生收入门下。”方盈本就是玩笑,怕冯氏不好接话,自己把话茬揭了过去。

  冯氏却认真道:“我也只比你多读几年书,哪里就敢称先生了?就像你叫的,顶多算个前辈。

  ”

  方盈虽只同她们见了两面,已经发觉冯氏性情率直,言语皆出自真心,便不再提起拜师的话。

  但她之后多次找冯氏求教,短短几个月便觉获益匪浅,又禁不住起了别的心思:“你说我请冯姨母来咱们家教小娘子们,娘和嫂嫂们能不能答应?”

  纪延朗道:“你去说,娘和二嫂怎会不答应?至于三嫂四嫂,她们不乐意,不叫孩子们跟着学就是了。”

  “你说得对。”方盈有点高兴,但随即又担心,“就怕冯姨母不肯。”

  “此事不急,左右咱们鸿儿还小,二哥二嫂不到真正迁都,也来不了洛阳。”

  “也对,那时冯家定然出孝了。”

  到时王氏要嫁女,儿子也到了适婚之龄,还得继续进学,要用钱的地方多着,不为别的,就为给王氏和冯家分忧出力,冯氏应当也不会一口回绝。

  眼下官家新赐下的府邸,虽然交到了他们手上,但还得筑山叠石、栽树种花,最快也得年底才能收拾齐整,李氏也要等到过了中秋才从镇州回汴京,方盈想的这事,确实有些早了。

  她把心思放回眼前,与高氏一起安排了中秋家宴,过完中秋又跟纪延朗带着鸿儿去邙山赏秋,重阳节登了翠云峰,日子在快活时总是过得极快,转眼便要入冬。

  方盈让人把树上的柿子都打下来,往冯家送了一篮子,又装了一筐送回汴京,剩下的仍吃不完,叫下人晒成了柿饼。

  李氏已然回到汴京府中,随她一起回去的还有三房上下十几口人,岳青娥来信说三郎罢官后,什么正事都没做,接连纳了好几个通房,如今已有两个生下孩儿。

  “三嫂竟也能容得下。”高氏感叹。

  方盈却觉着奇怪:“怎么三房添了侄女侄儿,竟没告诉咱们?”

  高氏道:“兴许才落地不久?”

  “那就一起长途跋涉回汴京了?”

  方盈还是觉着奇怪,等纪延朗回房,便提起此事,纪延朗哼笑一声:“父亲叫他寒了心,不想提罢了。”

  “怎么?三伯又惹父亲生气了?”

  纪延朗也是方才看了二哥的信才知道的,这会儿还有些气恼,便一股脑告诉了方盈。

  原来纪延昌回到镇州,虽挨了二十杖,但棒疮总有痊愈的时候,他那么大一个人,纪光庭也不可能一直把他关在府里,纪延昌便开始出去眠花宿柳,日渐荒唐。

  他虽然没了官职,但还是节度使的公子,出去到处有人逢迎,恭称一声衙内,有人便打起他的主意,趁他玩腻了娼妓,引他去勾搭一个有夫之妇。

  “三哥竟没察觉上当,第三回就叫人家的丈夫捉奸在床,讹了一百贯钱。”

  “才一百贯?”方盈惊讶。

  纪延朗冷笑:“是啊,一百贯怎么可能了结此事?堪堪两个月后,那有夫之妇的丈夫又闹起来,说妻子怀了两个月的身孕,是三哥的。”

  “……”

  那两个孩子,不会有一个是……方盈念头没转完,纪延朗已看出她在想什么,忙摇头:“那女子就没怀孕,都是骗三哥的。”

  纪光庭出手,自然是很快就让那对夫妇认了事先与人勾结,故意诱骗纪延昌以谋取钱财,“父亲说看来二十杖还不足以让三伯知错,这次叫人打了四十杖。”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方盈问。

  “就今年春天,胡人退兵之后。二哥信里说,三哥胖了许多,但人没什么精神,还说父亲特意写信吩咐他,若三哥回京之后还不安分,就叫人把三哥绑了,送回老家种地去。”

  方盈忍不住为安氏叹息:“苦了三嫂了。”

  “二哥说,三哥还想像五哥一样,趁着迁都,洛阳这边有缺,也补个官职,他也不想想自己是怎么罢官的。”

  纪延朗越说越气,“还有四哥,胡人退兵时,贪功冒进,自己差点被俘不说,连累得十几个同袍没了性命,真不愧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

  作者有话说:《急就篇》《蒙求》等都是宋代及以前的启蒙书籍

  第145章

  “这得受罚吧?”方盈问。

  纪延朗点头:“官品降了一阶,原职留用,这已然是轻轻放过,他犹不知足,给父亲写信,想调离三交,说朝廷如今无意对北边用兵,三交那边好事轮不着,胡人来犯顶在前头。”

  方盈:“……四伯若真这么想,还是调回来的好。”否则大军压境,难保他先逃了。

  “说得容易,那也不是咱家想调就能调的。”朝廷又不姓纪,纪延朗心里嘀咕一句,接着说,“他和三哥一样,就是看五哥补了巡检司的差遣,眼馋咱们在洛阳过好日子。”

  方盈觉着好笑:“从前三嫂四嫂可没少说过风凉话,问五嫂怎么不回娘家,求亲家给五伯谋个好差事,如今真有了,他们倒厚着脸皮眼馋起来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天作之合 先婚后爱  欢喜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