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路菲菲带头先夸,孙明华都不明白一个县委办公室主任能随口说出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就更不知道有啥可夸的。
孙明华想起父母跟自己说:“要是实在不知道干什么,还是静下心,踏踏实实考公务员吧。”
她觉得进去肯定要拼后台、靠关系、送礼跑官,很麻烦。
现在她算是看明白了,这不是嫌不嫌麻烦的问题,是她的脑子压根就不往那里拐,自己唯一的优势就脸皮厚,勇于发问,不怕丢脸……怎么听都是被人当枪使的炮灰。
唐水利被路菲菲夸得很开心,他确实做了很多实事,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能明白,还说出来,顿时让他在心中将路菲菲引为知音。
路菲菲后面又问了一些关于厂子是谁办的,这几年销售业绩怎么样,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开始把路菲菲当骗子防的心思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回去的路上,路菲菲看着窗外不住掠过的黄土地,在心里轻轻叹了一口气:GDP倒数TOP2,各有各的不幸。
不管了,能帮一个是一个了。
路菲菲回到县城之后,又找到县长,县长已经从唐主任那里听说她说要加工厂的事了。
他的脑中闪出一个想法:这个女人莫不是想把加工设备卖给他?
这种骗局不新鲜,大致套路就是告诉别人:你如果能有这个/会这个/养这个,就能发大财。
本质上还是骗人买设备,或是买课,或是买种子幼崽……《致富经》他坚持看,也看了很多别人买了蝎子/兔子/竹鼠以及等等,然后亏掉家底的悲剧。
唐水利一直在旁边说路菲菲的好话,说她看现场的时候特别认真,不像是骗子。
县长叹了口气:“那也有可能是很厉害的骗子。”
路菲菲并不执着于这个县,在她看来,区区一个县,根本就不够实现工业化流水线。
舍不得买好设备——产品质量不过关——没有人要买——没有收入——更没钱买好设备。
彻底陷入了恶性循环。
既然市里有,那不如直接找市里的那个厂,看看能不能给流水线做个升级。
也省得再跟这个县长纠结自证自己不是骗子这种无聊的问题。
要是产量上来了,市里的厂,还不是得往下各县村收沙棘原料,对于本地人来说,也没什么不好的。
“对不起,我没想到会是这样。”孙明华心里很不舒服,有些难过,又觉得自己一腔热血付诸东流,又觉得自己对不起路菲菲,人家千里迢迢跑过来,结果被县长当骗子。
路菲菲对此并不在意:“没事,在市里一样能帮到你那个村子里的小朋友。”
“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孙明华问道,“是我把你找来的,我不能什么事都不做。”
“应该可以吧,你不是学食品工程的吗,那我们一起去市里的沙棘加工厂看看。”
路菲菲当然不会直奔厂里,厂长要是小富即安,或者他压根就没钱做产业升级,那不还是白瞎了。
有很多事情,由下自上推,千难万难,向上往下推,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
路菲菲找了之前省文旅的杨干事,问她在甘肃这边认不认识人。
杨干事介绍了一个曾经一起开过会的甘肃文旅的同志,这位同志又帮忙推荐了省计经委的同志,省计经委的同志又介绍了市产业发展部门的同志……
“六人定律”诚不欺我,人介绍人的最终一环,路菲菲找到了她需要找的人。
市里领导早就想发家致富了,就是没有好路子。
开会的时候,他们深情地怀念了“三线建设”的时候,这里人丁兴旺,工业大生产如火如荼的场面,再看看现在的生产都搬到交通便利的东南沿海,以及南方沿海等等口岸地区……不由得感叹“时势造英雄”,“运去金如铁,时来铁似金”。
路菲菲的事迹,他们已经听说过了,一位领导饶有兴味地打听:“你是怎么让游客愿意坐火车旅游的?就是因为火车上送的小礼品吗?”
省铁路之所以要找路菲菲推广,就是因为正常人,不会坐着火车旅游。
受大山的限制,很多景点在山里,点对点之间的交通,汽车可能五小时就到了,火车得坐十一个小时。
路菲菲笑道:“要是赶路嘛,那肯定是汽车快,但是我的目标受众是游客,游客的目标是想一网打尽,不然现在欧洲十国十一天这种行程,也不会这么受欢迎。
让游客觉得火车经过的站点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个必去的旅游点,那就可以啦。”
路菲菲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是怎么把几个以前没什么游客的无聊寨子给培养成游客心中的此生必去之地。
领导们连连点头,表示对路菲菲的赞赏,然后,大家就把重点移到了与他们切实相关的事情上。
“你说的沙棘汁项目,我们其实早就在卖了,但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始终出不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