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_天已无涯【完结+番外】(59)

  “咱俩还分什么你我,何况你平日里训练兵士和阻击敌人已经很辛苦了,能为你分担一些,我很开心。”

  恋人神色严肃的说着情话,穆酒忍不住又放下手中的军机密报,将人捉进怀里上上下下啃了无数口。

  许久,满脖子红印的曲花间重重在狗男人腰侧拧了一下,恼怒道:“我账本还没看完!”

  撵走了爱咬人的狗男人,曲花间拿起账本继续往下看。

  如今已至八月,各处产业的管事都将上半年的营收情况汇总后送了过来。

  曲花间现在手下产业不少,青岱县和金陵的葡萄酒、肥皂、火锅底料作坊都是走的生产批发路线,如今规模成熟,产量不少,刨去开销,半年便有近三十万两的利润。

  还有遍布各地的火锅店、卤味店以及专门零售肥皂和幽州山货的杂货铺,也有十多万两盈余。

  大头的则是由秦家代为售卖的幽州名贵药材和借顾家名头贩卖的冰铺,这两样加起来堪比前者数个产业,足足有四五十万两。

  不过硝石制冰有季节局限性,过了八月后基本就没什么人买冰了,下半年收入应当会少一些。

  不过曲花间还是很满意,刨去今年收容流民和给边军买粮以及建造弓弩坊的开销,他现在也是有三十多万两存款的人了。

  折算成金子,都有三百多斤,放在现代,是谁得到这么多黄金晚上做梦都会笑醒的数量。

  回想起当年怀揣着五十两黄金南下买粮也仅够养活几百佃户的日子,现在的曲花间也算是个有名的大商户了。

  享受了一会有钱人的快乐之后,曲花间又回归现实,提笔写信。

  他让老吴除了采购一批布匹和带籽原面外,剩下的银两留够周转资金后全部换成粮食。

  去年常青二州遭遇洪灾,听说雍州和梁州也一直干旱,直到今年都没缓过劲来,粮价上涨得厉害,往年只要一两多便能买到一石的陈粮,今年也涨到了二两,这还是曲花间作为老客户大客户才有的价格。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曲花间将自家田庄今年产出的新粮全部封存起来,保证了即便来年再有自然灾害,也不至于断粮后,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买带籽原棉,一是比摘干净弹好的棉花便宜许多,二则是曲花间打算试试能不能在北方种植棉花。

  棉花喜温喜光,自棉种传入周朝后便一直只有南方有人种植,但曲花间记得,华国最好的棉花可是产自极北之地新疆。

  新疆地处西北,但同样都在北方的东北应当也是可以种植棉花的,只是没人会种而已。

  事在人为,总要实践了才能知道到底行不行。

  等老吴收到信后采购了带籽原棉再运往幽州还需一些时日,曲花间便去了趟渔湖田庄。

  秋收完毕后便是漫长的农闲,有了粮食的佃户们开始修建房屋,这一年里陆陆续续修建了不少房屋,已经有许多人从最初安置流民的大房屋里搬出去各自居住了。

  现在只差少部分家里人口少的,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还在忙碌。

  曲花间选了块空地,雇佣会建房的佃户修建了一个弹棉作坊,又凭着幼时记忆让人制作了一件件弹棉花的工具,只等棉花一到,便开始弹棉花制作棉衣棉被。

  棉衣是给边军将士的,棉被则是预备卖给渔湖田庄的佃户们。

  去年佃户们初来乍到,全靠所有人挤在一起报团取暖和边军将士们支援的久棉衣才度过寒冷的冬日。

  今年卖粮有了些许余钱,好多人家都有买棉被的打算,但幽州城棉商不多,且价格昂贵,佃户们买不起,便问到陈成那里,陈成又写信汇报给曲花间。

  曲花间本就要给边军置办冬衣,捎带着给佃户们买些回来也是顺手的事,顺便还能将收粮的资金回笼一些。

  从南至北的曲家商队每次都会经过渔湖田庄,经常会有人托他们帮忙带一些生活用品,这样既方便佃户,也能让商队成员挣些零花钱。

  只是像棉花这样体积庞大的货物不好占用商队的货物空间,才会找到曲花间这里。

  第54章 急报

  棉花和布匹运到幽州时已接近十月, 再有半个月便立冬了。

  赶制冬衣几乎全民出动,有空的佃户们都自发赶来帮忙,并强烈要求不收工钱。

  有眼神不太好的老妇人拎着自家水壶在作坊里穿梭,给忙碌的人们递上一碗热水, 碰见来查看情况的曲花间也不拘谨, 拉着他絮絮叨叨的说着。

  “若不是东家和边军将士们的帮助, 咱们这些没了根的流民去年便冻死饿死在雪地里了, 将士们没让咱们还他们的棉衣, 我们只是出点力动动针线而已, 怎好收工钱。”

  这番话引来周围立着耳朵旁听的佃户们纷纷附和。

  曲花间闻言有些感动,“既如此,我也不与你们客套,只是在这里做工的话, 不好叫你们自带饭食, 我会让人做好饭菜热汤, 来帮忙的人都管两顿饭。”

  农闲时佃户们大多只吃早晚两顿, 曲花间管两顿饭,佃户们回去便不用自己开火做饭了,既节约粮食柴火, 也节约时间可以多做些针线活。

  很快前来帮忙的佃户们便自发分工,摘棉籽的摘棉籽,弹棉花的背着棉弓围着工作台忙碌。

  还有会针线活的妇人姑娘们在另一间屋子里捏着细铁针缝制出一件件开了口的双层冬衣,只等棉花弹好直接塞进去再封口就行。

  永恩十五年冬日的第一场雪洋洋洒洒的飘落下来, 曲花间第一次踏进边军军营,看着那马车上裹着的厚厚油布被揭下来,露出一件件被捆扎好的崭新冬衣。

  各军营的将领带着自己手下弟兄们兴奋的排着队,眼里都是对新衣服的渴望和对曲花间的感激。

  要知道在两三年前, 他们边军还是长期吃不饱饭,冬日寒冷也只能生抗,哪像现在?

  吃得饱穿得暖,饭堂里每顿都是干饭,隔两三日还能见点油荤,每年冬天还能领上一件新棉衣。

  这日子,便是回家种地也赶不上啊!

  “报——京都急报——”

  “八百里加急!闪开!闪开!”

  队伍迅速如潮水般散开,给十万火急的传信兵让出一条道路,直通穆酒面前。

  穆酒面色凝重,接过传信兵手中封了火漆的急信,大踏步离开跨入营帐,还顺手将自家恋人薅走,留下一众兵将面面相觑。

  很快,反应过来的副将及几位万户以上的将军也赶紧追去主账,只见自家将军紧蹙着剑眉,一目三行的看着手中信件,曲东家则担忧的坐在将军椅一侧。

  副将性子最急,还没落座,便焦急的开口询问,“何事?”

  穆酒没第一时间回答,而是继续将信看完才抬起头,将信纸递给副将,让他自己看。

  “皇帝驾崩,丞相徐广义携百官拿出所谓‘证据’说年纪最大的八皇子以权谋私,德不配位,拥立十四皇子继位。”

  “哼!徐广义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副将看完信,又递给另一位将军传阅,忍不住冷哼一声,气得满脸的络腮胡都抖三抖。

  永恩帝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几个孩子,其中皇子有十四个,但大多夭折。

  如今还在世的仅剩四个,分别是十六岁的八皇子,十二岁的双胞胎十一、十二皇子和年仅两岁的十四皇子。

  不论怎么算,也该是年纪最长的八皇子继承大统,可偏偏就是十四皇子。

  十四皇子是丞相徐广义的‘义女’所出,又还是不知事的年纪,这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思昭然若揭。

  “哼!永昌,他倒是敢想!还给先帝改谥号为明,明宗可是有照临四方的意思,他……”哪里配?

  传阅完毕,一位姓刘的将军冷哼着将信件拍在书案上,又被穆酒拿起来递给曲花间。

  曲花间这才看清上面的内容。

  永恩帝驾崩,谥号为明,先皇十四子登基,改年号为永昌,明年始称永昌元年。

  先皇八子平王不肯认罪伏法,携部下及其母家楚氏叛出京都,率三万部将盘踞荆州,自立为皇,称年号为勇武。

  十一、十二皇子之母娴贵人私通侍卫,与其私逃,娴贵人母家白家亦是人去楼空。

  信的最后,还提到徐广义荣升国丈,大摆宴席,要穆老将军前去参宴,被婉拒后竟直接派禁军破开国公府大门,欲强行将其抓去相府,以此挟制远在北疆的穆酒。

  此计谋被国公府亲兵识破,连夜护送穆老将军从密道离京,如今已在秘密前往幽州的路上了。

  “要乱了。”曲花间看完信,蹙眉轻叹。

  众将听见曲花间出声,也没意外,曲东家早就是自己人了,自然也有发言的权利。

  “是啊,徐广义就不是个东西,那八皇子我见过,虽说性子骄纵了些,但文才武艺都还行,再不济也比先帝强点,却被陷害至此。”

  副将粗旷的声音传来,似是对仅有几面之缘的八皇子颇为可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强强 种田文 基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