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蒙重重地叹了口气:“想办法抛掉,甜心。”
“抛给谁?谁现在愿意站出来接盘?难道到别的公司手里就不会是一笔债务了吗?”
“不知道,这就得看各自的本事了。”
--------------------
作者有话要说:
1.黑石数据来源:《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
2.CDS买方赚钱代表承担保险赔偿费用的公司会亏钱,所以这里说保险公司会赔钱,跟此前说卡卡会赚钱没有冲突
3.书接上回作话,既然好多小伙伴都不了解华尔街这些投行私募、通用电气这种财团以及硅谷公司之间的区别,那我就跟你们提一下,当个乐子看吧,不是学知识,也不具有什么权威性,一章作话讲不完,我分成几章慢慢讲:
1.硅谷系科技公司:谷歌微软苹果特斯拉因特尔,名字肯定都听过不用多做解释。特点是新兴产业,人类之光,股票价值很高,从萌芽到现在总共也就三四十年时间,绝大部分公司还由创始人控制,所以他们的头头身价都很高,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里面科技巨头很多。近十年因为发展太好,出现了财团化趋势(划重点,等会跟你们讲什么是财团化)
2.偏传统大型企业:就是一些传统领域内有很强优势的企业,比如五百强里的沃尔玛,一些大型大宗商品集团,比如之前提到的瑞士嘉能,还有传媒集团也在这个行列里……这个分类就很杂了下面细分无数我就不跟你们详细介绍了,重点介绍下面这个。
3.财团
财团有个特别简单的分辨方式,那就是金融+工业的融合体,常见搭配为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工业(航空航天、石油钢铁、轻化塑料等等)+文化产业(报纸、电视频道、电影集团、通讯路线)。财团的标志就是金融化,没有金融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团,比如沃尔玛多年蝉联500强第一但沃尔玛家族就不能说是财团。
财团的形成和垄断挂钩,比较代表性的比如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三菱,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梅隆、杜邦,花旗,英国的巴克莱财团……但是这里有个区别就是日韩还处于财团化的初级阶段,所以他们这些财团还在一个家族的控制下,能找到具体的代表人。
但欧美,重点说美吧,在近百年的反垄断后,财团已经不再由几个人或者一个姓氏控制,财团之间互相渗透,财团名下产业各自独立(划重点),所谓的豪门家族成员今天还在财团权力中心任职的少之又少,基本都在吃股票分红和信托分红。
这里举个典型案例就是摩根财团,文里出现过的GE通用电气、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都是从这个财团里被拆出来的,今天他们在管理上已经能称得上毫无联系,大小摩还是竞争关系,摩根家族的持股也很少很少。其中摩根士丹利又是从jp摩根里被拆出来,通用电气也被拆分很多次,你们可以理解为是某种意义上的分封制,分着分着就散了。
过去华尔街的大银行和财团关系密切,通常是财团的核心,比如花旗银行就是花旗财团的支柱,摩根大通是摩根财团的支柱,梅隆银行是梅隆财团的支柱,等等,当然这指的是二战之前。
投行最开始和商业银行是一体,上世纪三十年代反垄断法案后美国强行将投行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分离——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就是起点。在1990年前后,美国这些大银行重新掀起并购潮,投行和商业银行的界限又开始变得模糊,下一章跟你们讲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私募和对冲基金为什么会崛起。
第74章 我和你不一样
全凭自己本事,这句话说出来就很好笑,莱伊也没忍住弯了弯唇角。
这些金融机构还能靠什么本事?无非是把债务打包再卖给另外一家公司,开启击鼓传花游戏,最后看炸弹会落到谁手上。
“怎么谁都要坑AIG?”莱伊失笑。
“什么?”她声音很小,达利蒙没有听清楚她在说什么。
“没事。”她摇摇头,“我可以转手一部分信用违约掉期给你,但这也不是办法,我赚不赚钱是小事,只是我手上总共才十多亿的信用违约掉期,要是你们保险公司管我要一点,别的投行或者私募也要管我要一点,还没开始分就已经不剩什么了。”
达利蒙也很惆怅;“是啊,可是现在再做债务抵押证券(CDO)已经卖不出去了,只有极少数比较疯狂的投行还在加大发行规模,比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真不知道他们积压这么多债券在手上该怎么办。同理,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再承担债券对赌的风险,信用违约掉期(CDS)的开发越来越艰难,要是有人能想出来一个破局的办法就好了。”
这样就能把这些公司未来有可能面临的上千亿债务全部扔给那些倒霉蛋。
莱伊对此只能客气评价:“那确实只能看大家各自的本事了。”
也让她欣赏一下领域内谁才是那个最会规避风险的‘聪明玩家’。
莱伊倒是挺无所谓,反正不管谁在亏钱,只要房屋债券价格下跌,她都是赚钱的那个人。
莱伊和达利蒙约好了几个月后一同参加黑石CEO施瓦茨曼的六十岁生日宴,随后又跟今日慈善晚会的女主人胜田夫人客气了几句,就上楼找瑟雅一同离开。
“有收获吗?”回去的路上瑟雅问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足球 天作之合 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