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74)

  【刘彻:???】

  【秦念:高句丽所在的地方,在你那叫做卫氏朝鲜。】

  高句丽是包含在卫氏朝鲜的疆域内,两者都和某国没关系,嘉庆时期的朝鲜王朝和高句丽有显著的重叠,且朝鲜王朝的疆域包含现代的某国——但高句丽和某国毫无关系,纯属某国给自己脸上贴金。

  只是明朝之后的事秦念可以随便编,也不用担心会误导群里通晓历史的人,为了让各朝对外不再用怀柔政策,秦念将黑锅扣在了高句丽头上。

  【刘彻:……】

  刘彻再度狠狠扫视朝中的儒生一圈。

  都是儒家改史带来的祸患!

  【秦念: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啊。】

  【刘彻:你是要朕屠灭其国?】

  刘彻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好好好,小小一个朝鲜,到了后世居然敢编造是他称臣?

  都被灭国设郡了,还敢编这种伪史。

  斩草除根,那就只能是屠灭其国!

  只是这么做必然引发朝鲜的拼死抵抗,刘彻想要攻打的地方太多,不想将国力耗在这种小国。

  那就问问秦念有何见解。

  【秦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刘彻:?】

  【秦念:不必屠灭其国之民。将其民大量迁徙,再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足矣。】

  【刘彻:采!】

  【李治:彩!】

  【李世民:……确为始皇之后。】

  李世民之叹,当然是因为秦念之言,分明就是延续始皇帝的“书同文”“焚书坑儒”。

  【嬴政:?】

  嬴政此时才刚完成天下一统不久,不明白李世民为何有此言。

  【秦念:在灭其言改其文方面,儒家的有教无类倒是绝佳的方式。让儒生去同化蛮夷,才不负他们给人洗脑的本事。】

  秦念没接李世民的“始皇之后”。

  焚书坑儒与大一统显然都属于始皇帝时期的史实,还不能说。

  【李治:谢秦皇之言。】

  李治现在知道该怎么安置五姓七望的数万族人及仆从。

  他绝不允许中伤阿耶的谣言再次出现!

  第54章

  武曌眉头皱起。

  高宗时期, 安北都护府内突厥复国。

  三年前突厥默啜可汗归附,但这种归附比不得都护府的辖制。

  两年前契丹李尽灭反叛,大周初次平叛未果, 去岁突厥协周征讨契丹,孙万斩伏诛。

  契丹余部已不成威胁,待粮草充足,武曌还会派军前去平定。

  但大周如今西有吐蕃、北有突厥,无法如秦念所言对“高句丽”斩草除根。

  倘若能早日知道“毁其宗庙、绝其祭祀、灭其言、改其文”……

  看着天幕上的李治二字,武曌摇摇头。

  她不知道待话题轮到自己时,彼时的“武照”是否还有机会改称“武曌”。

  【武曌:秦皇不妨尽道羁縻之策的弊端。】

  武曌主动发言。

  不管太宗高宗两朝的自己将是何境遇,武曌都不会让吐蕃、突厥等叛逆好过。

  高宗一朝,若秦皇能医治好弘儿, 下一任唐皇应当还是她儿。

  若是无法医治, 也还有李贤。

  至于太宗一朝……

  武曌不愿去想。

  【秦念:贞观四年, 二凤,你获称天可汗了吗?】

  【李世民:……】

  放在之前,李世民必然傲然承认。

  但这话是在武曌言“羁縻之策的弊端”之后出现,他隐约已经猜到接下来将会迎接秦念的讥讽。

  【刘彻:天可汗?】

  【秦念:这一年唐军将领活捉草原帝国的首领颉利可汗, 将东突厥纳入大唐版图。】

  【秦念:贞观年间是大唐的全面扩张时期, 在二凤的到处出击之下, 疆域是你汉朝极盛之时的两倍有余。】

  李世民大喜过望!

  此时西域之地尚未收复,大唐的疆域远不及汉武帝时期。

  “两倍有余”,意味着他必然击溃薛延陀部,且收取西域之地!

  【刘彻:……】

  【秦念:所以唐太宗被西北番邦尊称为天可汗,也就是——天下共主。】

  【秦念:刘彻, 这是你汉武帝未能做到的伟绩。】

  【刘彻:……】

  刘彻怀疑人生。

  他开始怀疑自己为何能排在第二。

  两倍有余的疆域!

  天下共主!

  如此战功赫赫之下, 民心甚至还排第……

  因秦念言唐朝限制女子授田, 民心还只回到第九、现在是第八了。

  同样是穷兵黩武,这李世民攻下的疆域更多,民心还能如此之高?

  凭什么?

  ………

  对天下共主四字极为在意的还有嬴政。

  显然,现在大秦的疆域远比唐朝小得多。

  嬴政眼中战意愈烈。

  “怎么了?”

  被护往咸阳的路上,韩母时时关心着孩子的神情,自是注意到他面色有变。

  “我也要让陛下当天下共主!”

  不满十岁的韩信盯着天幕,为后世秦皇之言触动。

  看着孩子自幼立下如此远大的理想,韩母笑道:

  “好孩子。”

  十二岁的项籍正在蒙恬府中看天幕。

  若非蒙恬入宫觐见始皇帝,他现在应该正被蒙恬盯着读书。

  项氏一族被押入咸阳后,嬴政给了他们两个选择:臣服,或者举族皆死。

  在天幕言及项羽杀楚王之后,项氏一族就已经没有资格谈国仇。

  就算此时不降,举族皆死,“不忠”之名也将永伴项氏一族。

  他们只能臣服。

  因谋逆之罪,项氏一族的成年男子被押去骊山修建陵寝,其余族人也皆为隶臣妾,唯有项籍交由蒙恬教导。

  此罪非天幕之故,而是项梁曾欲纠集六国遗族攻破栎阳县城门,此事被人告发。

  项籍唯有听从蒙恬的教导,来日为其先锋与匈奴作战,才能以军功赎出族人。

  【刘邦:既有如此功绩,李世民为何屈居第三?】

  刘邦当然向着刘彻。

  但他记得秦念说过,他认为刘彻与李世民不分伯仲。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询问缘由。

  免得各朝各代的人都以为汉不如唐。

  【秦念:因为羁縻之策只为大唐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无法将新的疆域彻底融入华夏。】

  【秦念:那些曾经高喊着“天可汗”的部族,不久又变回了撕咬大唐的豺狼。】

  【李世民:……雉奴,是这样吗?】

  【李治:是。】

  李世民看了眼因看不见天幕而茫然的颉利可汗,目光逐渐冷漠。

  他问雉奴,其实问的是各部族何时反叛。

  这个时间并不能直接询问,否则有可能违反规则。

  所以他没问何时反叛,而是问是否如秦念所言。

  雉奴回答是,则说明异族或是在他还活着时候就已经反叛、要么就是雉奴继位之后。

  都符合秦念所说的“短暂的和平”。

  【秦念:唐朝的羁縻之策,是在异族之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当地首领世袭都督、刺史等职。既允许当地保留军队,也无需向中央缴纳赋税。】

  【刘彻:这是在效仿姬周分封诸侯?】

  刘彻觉得这是莫名其妙。

  高祖分封异姓诸侯,是当初楚汉相争不得不封,在天下一统后就着手废除异姓王。

  这李世民被誉为“天可汗”,他为什么要去效仿姬周分封诸侯?

  就不怕诸侯作乱、“五霸七雄”再起?

  ………

  李世民原本不觉得羁縻之策有问题。

  甚至觉得这样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治理的难度,不会空耗大唐国力。

  可当汉武帝说出“封诸侯”时,李世民就感觉到不对劲。

  不过他的羁縻之策并非分封诸侯。

  【李世民:都督刺史等职虽为世袭,但不同于分封诸侯,大唐可以罢免失职官员。】

  【秦念:周天子理论上也可以罢免诸侯。】

  【李世民:……】

  秦念摇摇头。

  羁縻之策与分封制有很多区别,但很多区别都只是名义上的区别。

  比如罢免失职官员这一点。

  除非是当地叛乱,否则怎么定义“失职”?

  指望当地百姓会冒着全族一起死的风险举报首领失职?

  唐朝的羁縻之策,说白了就是拉拢当地首领来治理当地民众。

  就算有天选之子跑出来举报首领失职,大唐也不可能随意罢免首领。

  至于叛乱——

  人家都叛乱了,还管你罢不罢免?

  【秦念:人家周宣王真处决过诸侯王,至于你……李治,说说你爹罢免过几个当地首领?】

  【李治:……】

  李世民神情极为凝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