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21)

  【秦念: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就已是儒以侵法。你没在意,也不在乎。】

  张汤盯着天幕之言,感受到彻骨之寒。

  他幼年审鼠,是天生的法家。

  却不敢以法家自居。

  陛下崇儒,他为了迎合陛下的喜好,主动学习《尚书》《春秋》。

  董仲舒老病致仕之后,他又多次被陛下派遣去寻董仲舒,问他朝堂政议的得失。

  在这数次拜访董仲舒的过程中,他整理出《春秋决狱》。

  可陛下治世,竟是“外儒内法”。

  他领悟错了,致使儒以侵法,百家凋零,华夏衰落。

  他竟让陛下蒙尘!

  【刘彻:儒家就如此不堪?】

  刘彻的朝堂上,儒臣很多。

  此刻已是跪倒一片,御史大夫张汤也在不断叩首请罪。

  刘彻赦张汤之罪。

  大汉的法家,已经不多了。

  百家凋零。

  【秦念:朕只看结果。】

  第16章

  秦念没有详细解释儒家的功过。

  她扮演的是“嚣张霸道”的后世皇帝,又不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天幕这森冷的五个字,将所有儒生的不忿堵在喉咙里。

  儒家治世,华夏衰落。

  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过错!

  百家凋零,也意味着儒家无法将罪责推给其他学派。

  ………

  群内的皇帝,声誉排名都不低。

  都算得上明君。

  遵从儒术的后果是华夏之衰,这是任何明君都不愿意承担的罪责。

  刘秀不断按揉额角。

  不尊儒术,又该如何治国?

  天意既然透露后世之事,又为何要限制不得议与武帝无关之事?

  以至于他对秦念的询问,都被规则所阻!

  ………

  作为后世之君,李世民看得更远。

  秦念既言分封为无能之君,又恶儒家致华夏之衰。

  始皇帝以为秦能万世,却二世而亡。

  倒是“无能”的汉朝存四百余年。

  观秦念之言,可知后世皆以儒治国。

  秦念通晓历史,清楚秦汉兴衰,却毅然再启法家治世。

  其自负可见一斑。

  秦念也有资格如此自负。

  儒家延汉四百年,是民心之故。

  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秦念重启法家,却稳居民心榜首。

  法家之危患,已被秦念化解。

  李世民急切想要知道秦念是如何为之,但无论他怎么询问,都未能绕过规则的限制,连“刘彻应如何治国”都被天幕所阻。

  反而得到天幕对规则二的补充:

  “不得询问与话题无关的人事物。”

  显然,“刘彻应如何治国”的意图过于明显,未能绕过规则限制。

  【武曌:春秋决狱有何不妥?】

  论揣摩规则,武曌是群内所有皇帝之最。

  她是最快绕过规则限制的皇帝,但秦念却没有立即作答。

  是被规则所限制?

  ………

  秦念没立即作答的原因很简单。

  她认为可能跑题了。

  这个皇帝聊天群显然是要沉浸式解决甲方的意难平。

  先前提及儒家致使华夏衰落,是为了论证“主父偃的死与儒家排外有关”。

  但继续讨论春秋决狱,就有水时间的嫌疑。

  合约上写的工作时间为每日四个小时,高达五百的时薪,她哪敢摸鱼?

  于是她敲了甲方的聊天窗。

  【甲方:不违反规则。】

  那就没问题了。

  甲方不觉得这是跑题,那就不是跑题。

  【秦念:春秋决狱的核心,是用儒家经典来释法判案,强调论心定罪。】

  春秋决狱,也叫引经决狱。

  用儒家经典来释法判案,是指符合三纲五常伦理准则的,就予以轻判甚至不判;违背三纲五常的,就予以重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亲亲相隐。

  而论心定罪,指的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看起来很先进,居然还会区分主观善恶意。

  然而人家的具体原则是“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主观是善,违法可免。

  主观是恶,合法可诛。

  秦念对此的评价是:

  儒家怕不是有什么大病?

  【刘秀:有何不可?】

  刘秀怎么积极起来了?

  之前讨论刘彻的军政,刘秀基本不说话。

  怎么说到儒法相关,他就这么积极?

  他拿的是什么人设?

  秦念回忆历史上的刘秀:堪称封建帝王中的完人。

  连龙猪凤都踩过坑的继承人问题,刘秀也交出了相当优秀的答卷。

  春秋决狱……

  是因为刘秀对官吏的管理相当严格,所以会着重询问法制建设?

  说得通,这应该不是针对她的坑。

  【秦念:春秋决狱,用春秋时期的典籍判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的案件,何愁华夏不衰。】

  秦念丝毫没有掩饰其扬法贬儒。

  如今所说的这段话,显然与商鞅的主张相同: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反对“法古”、“循礼”。

  刘弗陵年纪最小,也最沉不住气。

  【刘弗陵:儒家仁政之说,历经数百年亦为治国良策,可缓民之疾苦。难道数千年后,先贤之言就会与民有害吗?】

  “你几岁”三个字都敲出来了,秦念又赶紧给删了。

  好险,差点违规。

  问刘弗陵的年龄肯定违反规则二。

  【秦念:你先问问你爹,他用的儒学跟孔孟之说是一回事吗?】

  董仲舒:“……”

  扭曲了多少孔孟之说,他自己最清楚。

  但儒家想要得到君王的重用,就只能变。

  想到这一点,董仲舒惊出冷汗。

  不是恐惧于篡改孔孟之说被后世秦皇点出,而是“变”之一字。

  他为了儒学之兴,故而变儒。

  可春秋决狱,却是以数百年前“不变”之经典来决断对错!

  【刘弗陵:贤良之士皆言阿父严刑峻法有违仁君之道。】

  刘弗陵不是突然就不怕被刘彻厌弃、以至于连累阿母与尚未出生的自己。

  而是除了“为人子”,他还是人君。

  作为幼年登基且早慧的君王,他知道所有人的话都不能尽信。

  此问,不是反驳秦念之言,不是指责先帝。

  问的是“贤良之士”所言的对错。

  这关系到他将要如何治国。

  【刘彻:哪些“贤良”之士?】

  刘据端坐在阿父身侧,只觉寒意陡生。

  阿父怒了。

  刘彻确实极为愤怒。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他以霸王道杂之作为治国之道,但儒家大贤却不会这么教导后世皇帝。

  “你在儒家独大的后世,名声可不怎么好听”。

  这个后世,竟是从刘弗陵就开始了?

  是啊,他当太子的时候,除了儒家大贤的教导,还有先帝亲授为君之道。

  刘弗陵八岁继位,谁能教他帝王之术?

  儒家又怎会甘心只当一张皮?

  【刘弗陵:规则所限,不能言。】

  秦念恍然大悟。

  难怪甲方要设定“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这么奇怪的规则。

  想必既是限定话题,免得群聊变成吵架大乱斗。

  也能用来略过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的事情。

  汉昭帝时期最出名的事件是“盐铁之议”,这场大议的重点就是讨论汉武帝的内外政策。

  大议中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政策,与全盘否定汉武帝的六十多个儒生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一年刘弗陵只有十四岁。

  “贤良之士皆言阿父严刑峻法有违仁君之道”,说的极有可能就是这场“盐铁之议”。

  六十多个贤良,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不多。

  这场辩论以桑弘羊受挫结束,次年他因被牵连进燕王刘旦谋反案被族诛。

  【秦念:孔子必然支持分封反对郡县,这么喜欢法古为什么不放弃郡县制回归周朝那样的分封?是后世的皇帝们不喜欢吗?】

  除却嬴政之外,所有皇帝都无言以对。

  就是不喜欢。

  见史书上始皇帝如何掌天下之权,后世的皇帝又有谁还能接受周天子的“垂拱而治”?

  【秦念:到法制一道,却变成春秋决狱,可笑。】

  【刘弗陵:朕受教。】

  刘弗陵得到答案:

  儒家贤良之言,果然不可尽信。

  儒生“不喜欢”先帝之治,故而极力言先帝之过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