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205)

  《中国人口通史》认为,王莽挑起对外战争,是因为托古改制的失败加深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王莽故意发动战争,想让丁壮人口大量死亡,使人民疲于奔命,无暇谋反。

  但如果只是为了减少人口,最佳的做法其实是只挑起和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消耗人口。

  还能开疆拓土,为自己积累声望,没必要挑起多方战争。

  “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

  这更像是王莽盲目复周礼的举动——

  周礼只承认周天子为王。

  ………

  东汉及之后各朝的儒生不得不直面现实:

  其祸甚于桀纣的王莽在后世看来,就是儒生。

  不是他们不认,就可以撇开关系。

  【刘秀:……何意?】

  刘秀不明白此前还在说“分田地”一事,为何秦念突然又转到王莽主动挑起外战。

  但他没有怀疑秦念在转移话题,而是认为自己没有理解秦念之意。

  已经过去七个话题,发言最为积极的秦念丝毫没有掩饰过她的性情与能力。

  如果西汉末年就是无解之局,秦念只需答“朕也救不了”即可。

  既然秦念觉得能救,就必然有可行之策。

  【秦念:王莽能够发起外战,就足以说明此时的朝廷还能够召集数十万人的军队。】

  王莽“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与匈奴对峙,但这三十万人并没有与匈奴决战。

  因为王莽认为应该等到三十万人都到齐了,再跟匈奴决战,“先至者屯边郡,须毕具,乃同时出”。

  结果边境地区无法提供军粮,调动郡国粮食又衔接不上。

  最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由于缺粮经常抢掠百姓,致使“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到王莽身死都没和匈奴决战。

  同时,王莽还征发二十万人击句町,“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这足以说明王莽在军事上的无能,正如儒家的外战外行。

  但秦念说这话的重点在于王莽还能够征召军队。

  【刘秀:秦皇之意,是以这数十万军队武力逼迫权贵豪富交出土地?恕朕直言,此时各郡县只要停止输送粮食,这些军队立即就会转为盗贼流民。】

  刘秀虽然还没有度田,但此前刘炟就说过“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

  这还只是度田。

  刘秀自忖他能动用的军队与国家财政,远胜于王莽。

  纵然是他,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且不能追究形同反叛的郡国大姓。

  倘若王莽强行度田,其结果……

  【秦念:朕的意思是以这数十万军队为基础,将诏令传遍全国。发动所有底层百姓杀豪强,分田地,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刘秀:!!!】

  刘秀看着这段惊世骇俗之言,只觉寒意刹那间笼罩四肢百骸。

  此刻他甚至后悔询问秦念救世之策——

  这分明是秦念造反的倚仗!

  陈胜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秦末大乱,此言还只是引动野心,举世反秦的根源在于秦之苛政。

  可这“杀豪强,分田地”,却足以动摇任何王朝的根基。

  尤其是土地兼并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之时!

  ………

  各朝豪强在此刻色变。

  此前看秦念说“分田地”,他们对这个后世秦帝不免生出些轻蔑之意。

  若无天幕作祟,各朝豪强必然不会轻易被皇帝迁徙他处。

  这“分田地”之说,只会如王莽的井田制一般沦为空文。

  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秦念分田地的方法,居然是“杀豪强”?!

  一旦皇帝承诺杀豪强就将土地分给百姓,届时各地的盗贼流民,究竟会将矛头对准皇帝,还是转向他们这些地方豪强?

  “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这更是掘他们的根!

  所有奴婢、家仆、佃农、私兵,全都有可能叛离!

  ………

  看着“重整山河”一词,嬴政知道秦念应是凭借“分田地”之法重得天下。

  秦念的《告天下百姓书》,就应是与此相关。

  “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秦念这句话,甚至可以理解为“胜则山河重整,即便是败,也当让异族王朝加速亡国”。

  此为霸道。

  【朱元璋:朕甚是钦佩。】

  若是以往,朱元璋看到秦念此言,只会勃然大怒。

  可如今他已经记起自己也曾是布衣。

  恨贪官污吏,恨地主豪强,恨至亲殁于饥疫,恨贫不克葬。

  哪怕秦念此言借天幕传遍各朝,则土地兼并严重的王朝中后期,恐怕就要“加速亡国”。

  亡明的异族,其姓氏为爱新觉罗。

  这七人的声誉排名最低的也在中游,显然这个异族王朝远未到王朝末期。

  秦念能够在此时重整山河,必是借助这“杀豪强,分田地”之说。

  朱元璋不得不为之赞叹。

  【秦念:农民均田之说,起源于你朝末期的农民起义。】

  “杀豪强,分田地”是学自管理员的“打土豪,分田地”。

  但秦念不好在皇帝群用这位的原话,所以改了前三个字,并将起源追溯至明末的农民起义。

  “均田免赋”是李自成造反时的口号。

  历朝历代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大多都有“均田”举措。

  但这种举措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农民,而是统治阶层想要收取更多赋税。

  明末的“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思想的一次重大进步。

  虽然这一政治纲领未能得以实现,但依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秦念只说均田不说免赋,是因为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免赋,只能算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过于超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均田上更进一步: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但在赋税制度上同样过于超前,一切财物归公,走的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

  秦念突然想到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按甲方给的人设,理论上秦念甚至能见到幼年的洪秀全。

  【朱元璋:定是百姓活不下去,方有此言。】

  朱元璋已经明白,想方设法阻止百姓起义并没有意义。

  倘若百姓活不下去,再怎么设防也无济于事。

  大明亡国不在于农民起义,而在于朝廷治政无能,致使民不聊生。

  朱元璋只叹“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秦念:刘秀,你看朕说的这一策,是否可行?】

  秦念推演在嘉庆年间造反,唯一能够成功的办法就是“杀豪强,分田地”。

  嘉庆皇帝死后就是道光皇帝,而洪秀全是在道光三十年建立太平天国。

  可见此时的百姓早就苦于土地兼并以及繁重的赋税。

  而放在西汉末年,这个办法就算救不了西汉,也能让扒权贵豪富几层皮。

  【刘秀:秦皇大才。】

  【刘秀:借天幕之利,朕可以迁移豪富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朕无法确保后世所有汉帝会坚持迁徙之政。秦皇可有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杀豪强,分田地”之说已经传遍天下。

  唯有土地兼并问题得到遏制,农民不失地,赋税不严苛,才能防止有心之人以这六字掀起动乱。

  但刘秀只能确保自己治下能限制豪强。

  刘庄刘炟或许也可以。

  但刘秀无法保证后世不会出现元帝那样“以德治国”的皇帝。

  那就只能再问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秦念:这就关系到赋税制度,等下一个话题再说。】

  下一个话题肯定是祖龙的话题。

  秦念把官制改革、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全部都挪到祖龙话题,是因为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无法拆开来说。

  而秦朝作为第一个王朝,是最好改革的王朝。

  祖龙对方士毒丹没有反应,秦念有理由怀疑他的时间是大一统不久。

  那就更好改了。

  【刘秀:……】

  刘秀想起十日前他问秦念是否要恢复宰相之职,秦念也是这么回答的。

  不同点在于当时还无法确定需要多久才能获知答案。

  但现在可以确定,十日后必然可以提及。

  【秦念:你问朕西汉亡国的原因,朕说完了。那就该你来回答朕的问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