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167)

  【秦念:假设甲国粮食增产五倍,多出的四亿吨粮食经商船向外售卖。只要售价够低,乙国百姓将改种甲国需要的桑麻。因为用种桑麻赚到的钱能在甲国商船处购买更多粮食。】

  桑弘羊激动得几乎握不稳笔。

  以他对经济的敏锐度,已经知道后世秦皇是何意。

  【秦念:当乙国不再种植粮食,粮价就完全由甲国操控。此后甲国只支持纸钞交易,那么乙国的百姓就会使用甲国的纸钞——这种左右市场的货物,不只粮食一种。】

  【朱棣:若是乙国强令百姓种植粮食,又当如何?】

  【秦念:那你的海军就该帮当地百姓换一个遵从民意的国王。】

  【刘彻:采!】

  各朝皇帝已经完全明白什么是“武力与运输量”。

  足够霸道!

  但这种做法存在前提:“粮食增产五倍”。

  想要粮食增产,就得兴工商。

  【秦念:说回禁海——朱八八,你禁海既是为了防范倭寇,也是试图垄断海外贸易的收益?】

  【朱元璋:亦有抑商固农、阻断反明势力相互勾结之意。朕已知不应禁海,将尽快重启各地市舶司。】

  仅是海外的无主之地,就足以让朱元璋放弃禁海。

  更别说还得知海贸之利不仅可以富国,甚至还能借助贸易迫使异国使用大明宝钞。

  【朱元璋:在平倭之前,秦皇可有防范倭寇的良策?】

  【秦念:首先不能禁海。禁海切断沿海百姓的生计,百姓就会沦为海盗,与倭寇勾结。而走私带来的巨额利益,又必然引出商匪勾结。】

  【朱元璋:是朕之过。】

  朱元璋原本认为通倭边民皆为叛贼。

  可数次被骂忘本、又得知治国的种种谬误之后,他已经不复此前那般刚愎自用。

  再看边民与倭寇勾结,分明也是活不下去的无奈之举。

  错在禁海,不在边民。

  【秦念:“倭寇”再以巨利腐化官员,倭寇之患就变成了民匪勾结、商匪勾结再叠加官匪勾结。】

  第125章

  【朱元璋:原来如此。】

  朱元璋猜测应会有沿海官员在此次国债免罪中, 上报与倭寇勾结的罪行。

  “就算是十恶不赦之罪,也可免罪。”

  秦念这句话,原来是意在于此。

  【秦念:解除海禁, 沿海加强海防,兴建海军护航商队,放开民间贸易甚至对倭贸易,可抑制倭患;要想彻底根治,就得平定倭国。】

  洪武初年明太祖禁海可以说是时势所迫。

  内部没完成集权,外部大患是蒙元,不能在沿海再开一条战线。

  这时面对“方张既降灭,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 以故洪武中, 倭数掠海上”, 禁海是最低成本的应对方式。

  但洪武二十五年,内部已经集权,残元内部分裂割据,北方的威胁已然可控。

  与倭寇勾结的方张“诸逋贼壮者老, 老者死, 以故旁海郡县稍得休息”, 这时继续禁海就完全没有必要。

  秦念确定开海能抑制倭患,是因为隆庆开海。

  这次开海虽然限制重重,只开放福建月港,商人需要申请数量有限且限制重重的“船引”,但还是降低了走私的利润。

  加上重建海防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反击, 以及倭国丰臣政权的统一, 这才缓解倭患。

  秦念断言要根治倭患就得平定倭国, 也是因为丰臣政权的统一。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妄言“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

  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这场战争的结束是因为丰臣秀吉的病逝:

  “幸平秀吉于戊戍七月病故,贼众撒回。然中国调兵转漕,费至百万,而朝鲜亦残破,非故物矣。”

  倭国不平,倭患不止——最大的一次倭患,是近代史。

  秦念之前已经把季风相关的内容发到群里,明朝平倭最大的难度在于明军不擅长海战。

  兴建海军护航,就能在实战中提升海战能力,为日后平倭做准备。

  ………

  在得知倭国的银矿时,朱元璋就决定必会伐取倭国。

  秦念提议放开对倭贸易……

  倭国知道“天幕”之说,是否会早做准备?

  即便不放开贸易,倭寇屡侵海疆,倭国迟早也会得知天幕之事。

  朱元璋极擅军事,立即想出对策:

  既然异族与叛国之人都看不到天幕,那他就可以安排商人混淆视听。

  或咬定天幕不存在、或编造倭国必亡、或挑拨离间。

  只要倭人无法确定天幕的真假,就必然会贪图通商带来的利益。

  开放与倭通商也好。

  如此便可探知其军政防务,以待来日伐取倭国,彻底平定倭患。

  秦念要求放开对倭通商,正是在提醒他派商人探知军情!

  【朱元璋:谢秦皇之策!】

  【秦念:最后再提一下你朝的户籍政策:将百姓锁死在各个户籍甚至各个职业,世代难以脱籍,你觉得合适吗?】

  明朝的户籍总体分民、军、匠三大类。

  三大类治下还分出八十多种职业,不仅大类难以脱籍,就连大类下的子目也不能互换。

  祖上是裁缝,那么世世代代都得当裁缝,甚至不能转铁匠。

  想要脱籍基本就只有科举入仕一条路。

  也存在军户靠军功脱籍、匠户靠技术脱籍等特例,但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科举只有考到进士才能本人脱籍,三年一次机会,每次约三百人。

  官职七品以上,才有可能让家属随迁为民籍——这也说明户籍制度看似三大类都是良籍,实际上军籍与匠籍就是不如民籍。

  这种世世代代的阶层固化,好处是治理成本低,坏处是极大遏制科技与经济发展。

  【朱元璋:朕本以为如此便能野无旷夫……朕当如何改进户籍制度?】

  朱元璋下意识为自己辩解,话刚出口就想起大明是怎么亡的。

  于是放弃询问户籍制度存在哪些问题,转为询问如何改进。

  大明的户籍制度并没能阻止流民……农民起义。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起义。

  【秦念:你朝的户籍政策需与赋税制度一同更改,到时候再说。】

  朱元璋的回答,秦念早有预料。

  这位同事扮演的朱元璋在得知朱明皇室在后世的惨状之后,就没怎么跟她抬过杠。

  最多就是为自己辩解两句,解释时还相当不自信。

  秦念理解同事的扮演逻辑:

  明太祖于《皇明祖训》中对宗室的过度纵容,足以表明他极为重视子孙后代。

  得知后代在祖训治国下惨遭屠戮,朱元璋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治国能力有问题,只能求助于后世秦皇。

  就像大明宝钞话题,朱元璋全程就没反对还债,只是在她提议停印停发宝钞时说出对钱荒的顾虑。

  所以秦念知道户籍问题只需要提一嘴,不需要进行详细解释。

  【朱元璋:待秦皇有言,朕定当改过。】

  随着这句承诺一出,朱元璋就看到自己的民心骤然跃升十数位。

  原来苦大明户籍政策的百姓,竟如此多矣。

  朱元璋苦笑。

  他竟是忘本至此?

  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他竟然视百姓之苦为无物,忘了自己也曾是布衣。

  【秦念:你之前问“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朕只回答了你过错的一面。】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时间快到了,秦念会像以往五个话题那般,在结束话题之前予以褒扬。

  因为她对皇帝的斥责不是为了泄愤,而是想要皇帝改过,期以利民、利华夏。

  她的褒扬是为了助皇帝提升民心——君王的民心太低于施政不利。

  可朱元璋却不觉喜悦。

  他已无法坦然接受秦念的赞誉。

  【秦念:唐末之后,北方沦陷于异族近五百年,北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南北出现准民族级隔阂,华夏几乎就要走向民族分裂的境地。】

  明朝之前的皇帝都惊愕地看着天幕。

  其中赵匡胤心情最为沉痛。

  是大宋未能一统,才会形成如此局面!

  ………

  李世民再度看到儒家的“柔远人”有多么可笑。

  羁縻政策下,不仅大唐亡了,太原以北尽皆沦陷。

  竟然出现汉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

  ………

  刘彻将“汉人”之说视为自身大功绩,此时眉头紧锁。

  自古以来,就只有用夏变夷的说法,岂有变夏为夷的道理?

  今日方知异族之害竟至于此!

  ………

  嬴政放下奏章,已然明白秦念为何以“华夏”为重。

  【秦念:你驱逐北虏,恢复中华,弥合南北,有再造华夏之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