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163)

  再用“崇古+孝父+尊师”三重枷锁封死儒家自我革新的可能。

  秦念不否认儒家对华夏文明的正面作用,但儒家就是从根源就出了问题。

  不是儒家一开始清清白白,被君权改得很扭曲;而是本来就有问题的儒家和封建帝制相互塑造,一起变成怪物。

  【秦念:欺世盗名、篡改历史、崇古贬今、抑黜百家、固步自封——视孔子言论为至理名言,这分明是指几千年过去都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各朝儒家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董仲舒怔然许久。

  华夏的地位是厮杀得来,而不是因为“天命”。

  故而自天幕出现以来,后世秦皇一直在否定天命之说。

  略过华夏先祖与异族的厮杀,编造圣王的故事将华夏的强盛归功于“仁政”与“天命”,故曰欺世盗名。

  春秋笔法,剔除历史对儒学不利的部分,这不是在导人向善,而是在篡改历史。

  尊崇周礼尊崇古圣王,视孔子言行为至理,故曰崇古贬今。

  融百家之学入儒学,却谏言“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是他董仲舒在抑黜百家。

  异族在探索天地本质,在大航海中崛起赶超华夏,华夏却仍在相信天命,故曰固步自封。

  已然知耻,董仲舒终于知道该如何从根源修正儒学。

  【朱元璋:秦皇,朕如此祸及后世,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

  朱元璋几乎是颤着声问出这段话。

  越想“大航海”与“禁海”,他就越是想不明白。

  他需要得到一个答案。

  否则他往后余生、甚至死后都不得安宁。

  【秦念:一是延续海禁的明帝皆有过错,二则你朝好歹还有反向朝贡政策,三为你是无心之失,异族却是明知外国正在大航海,却因为防汉甚于防洋而闭关锁国,过错远在你之上。】

  【朱元璋:……】

  第122章

  朱元璋没想到在海禁面前, 反向朝贡竟然都成了他的“功绩”。

  秦念认为异族的过错在他之上,朱元璋却难以释怀。

  大明亡于这“防汉甚于防洋”的异族……

  亦是他的过错。

  ………

  这个问题本来可以顺势延申到朱元璋的功绩,但秦念现在不能说他的功绩。

  因为朱元璋的人设太过特殊。

  其他皇帝的意难平很好解决:说出前因后果, 他们就会主动求变。

  秦念可以用戏谑的口吻插科打诨,时不时赞扬一下功绩。

  但朱元璋私心过重,比如不拿造反逼他,他就是要保他的畜生儿子。

  那秦念只能维持强硬的姿态。

  这个话题说了明太祖很多过错,也不是因为秦念不喜欢明太祖,是期望值高才有这么多意难平。

  假设是满清皇帝的话题,秦念不会分析哪些错误该被修正,只会鼓动汉人造反。

  【秦念:自以为天朝上国,停止向外探索的步伐, 就有如乌龟缩头, 自以为壳内可保平安, 却不知能以乌龟为食的动物多了去了。】

  【朱元璋:……朕必改过!】

  朱元璋知道他还来得及改过,可秦念的朝代却与这扩张机遇彻底错过。

  甚至还要面对借此机遇崛起的三境“强汉”。

  在这一刻,朱元璋仿佛理解秦念为何如此重视“华夏”一词。

  王朝兴衰往复,后世的王朝会承袭前朝的荣辱功过。

  宋朝擅改黄河河道殃及大明。

  而他的禁海, 也让后世华夏面临着异族大患。

  【秦念:现在可以说怎么还债, 你发行了多少大明宝钞?】

  【朱元璋:……五亿贯。】

  “每钞一贯, 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五亿贯就是五亿两白银,年均发行近三千万两。

  秦念只能说贬值八成是大明宝钞应得的。

  贬值八成,那就是每年发行的大明宝钞价值约588万两白银。

  之所以每年要发行这么多, 是因为旧钞贬值更狠、烂掉的昏钞则彻底退出流通市场。

  心算过后, 秦念想到该怎么还这笔“巨债”。

  【秦念:立即停印停发大明宝钞, 重开铜钱铸造局,恢复金银铜流通,与宝钞并行。】

  洪武八年,朱元璋“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关闭铸铜钱的宝源宝泉局。

  洪武十年,朱元璋又设宝泉局,但只铸造“减重、减质、降等”的小钱,这时是小额铜钱与宝钞并行,百文以下只用铜钱交易。

  到洪武二十六年,因为宝钞贬值太狠,百姓重钱轻钞,于是铸造小钱的宝泉局也被停了,第二年朱元璋下令禁用铜钱。

  停发大明宝钞,就必须要恢复金银铜的流通。

  【朱元璋:大明缺铜,东川铜矿和易门铜矿的探矿还没有成果。即便完成探矿,亦需时间冶炼铸钱。现在停印宝钞,恐会再生钱荒。】

  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的原因之一,就是缺铜带来的钱荒。

  当初他甚至“令私铸钱作废铜送官,偿以钱”,不仅不追究私自铸钱者的罪行,还得用钱去补偿。

  各行省宝泉局宝源局因缺铜而责令百姓交铜,百姓不得不毁掉器皿交给官府。

  虽然一个月前秦念说出诸多矿区,其中东川铜矿和易门铜矿最适合大明开采,朱元璋已经派人去探矿。

  但探矿之后,还需要采矿、筑炉、出铜、将铸材从矿场运抵各地铸造局、再铸币。

  想让铜钱替换宝钞,至少得三年。

  ………

  秦念当然想到了钱荒的问题。

  以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与贬值程度,继续印钞就是饮鸩止渴,重建信誉的难度只会更高。

  只能立即叫停。

  每年发行的大明宝钞价值约588万两,算上新钞到旧钞之间的贬值,停印宝钞的第一年就得有四五百万两白银流入市场,才能填补空缺防止钱荒。

  至于第二年和第三年——

  一是白银又不会像大明宝钞那样贬值,不会再有这么大的缺口;二则开海输入的白银会逐年增加。

  【秦念:在你表态将会停印大明宝钞的时候,你继续印钱也是印一堆废纸。】

  【朱元璋:……】

  看着又下跌五名的民心,朱元璋竟是无言以对。

  旧钞贬值程度远超新钞,就是因为旧钞兑换新钞受限。

  如今他已经说出将会重铸铜钱,那么大明宝钞无论新旧,在此刻就已是近乎废纸。

  事实上,他反而惊讶于民心居然只跌了五名。

  洪武朝人数最多的农户,家中并无多少宝钞,他们往往是在不得不使用宝钞时才会兑换,为防贬值还会尽快花出去。

  知道大明宝钞就是抢钱之后,他们不敢让陛下还债,也不愿再“借钱”给陛下。

  废除宝钞、重铸铜钱,对于农户而言利大于弊。

  比起很少使用宝钞的农户,官、军、匠、灶、商才是废钞受害者重灾区。

  匠、灶和底层官吏军卒还好,虽然工食、盐本、月粮等都折钞或全给钞发放,但贫困的他们也是拿到宝钞就得用,家中也没多少存额。

  若是以后不再折钞发放钱粮,对于他们来说求之不得。

  家中积压宝钞最多的群体,是文武高官、卫所军官和民间商贩。

  他们人数不够多,再怎么愤怒,也只能让皇帝的民心降低几个名次。

  但这些人若是怨恨朝廷,也最容易动摇社稷。

  【秦念:朕说过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要是不还钱,你朝以后就别想再推行纸钞,商业也不可能追赶宋朝。】

  【朱元璋:请秦皇直言。】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他最该信任的人其实是秦念——

  都是皇帝,属于“同一阶级”,没有利益纠葛,民心居首也足以说明秦念的能力。

  即便秦念喜欢用言语算计他人。

  方才朱元璋只是解释大明缺铜就遭到算计:

  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宝钞将会废除,哪怕他再印新钞,大明宝钞也已经成为废纸。

  秦念说是给出对策,实则是逼他就范。

  霸道至此,果然是“秦皇”。

  遭到秦念的算计,朱元璋却罕见地没有发怒。

  秦念的目的不在于利己,这种算计就算不上可憎。

  至于欠债还钱——朱元璋已经想通了:

  他就是没钱,倭岛的两亿两都不够用来还钱,更何况这两亿两还得开采百年。

  秦念要是能想出还债的办法,大明就能重建国家信誉。

  就算秦念不算计,朱元璋也会遵循她的对策。

  【秦念:你朝从探矿到铸出铜币发行,还需要多久?】

  【朱元璋: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秦念:三年后你就可以发行加强防伪、五年迭代、全额换新、隔代作废、可兑换金银铜的二代大明宝钞。一代已经跌了八成,旧钞跌得更多,那三年后就以半成计算。只要看得清贯伯,就能在一年内以二十比一的比率换取二代宝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