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明欠下的“巨债”,不好还啊。
【秦念:朱重八,朕现在说你朝是自古以来最穷的一朝,你有异议吗?】
【朱元璋:……无异议。】
开国便欠下如此巨债的王朝,仅有他大明。
还就是他朱元璋欠下的。
【秦念:既然你承认了,朕为大明百姓计,只能帮你捋捋怎么还债,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朱元璋:请秦皇教我!】
朱元璋终于体会此前五个皇帝对秦念为何那般礼遇。
大明的“巨债”,朱元璋清楚所有臣子、甚至全天下都给不出还债的办法。
十七年的时间里,大明宝钞发行了数亿贯之巨!
但秦念居然可以给出对策!
想到秦念提出“纪念钞”这等奇策,朱元璋相信也只有她能助大明重建国家信誉。
【秦念:在说如何还债之前,朕必须先谈你的反向朝贡。】
【刘彻:反向朝贡?明朝向异族朝贡?】
心情极佳的刘彻再度出言。
贫困之际,骤然发现祖宗其实还给他留下了“国家信誉”这笔“巨财”,他怎能不喜?
虽然纸张都还没做出来,但刘彻向来自信。
【朱元璋:朕只是厚往薄来……】
这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知道秦念会怎么骂他。
于是尾音几近于无,可惜依旧为天幕所收录。
【秦念:朱重八,你是在强借百姓的钱,用来给全世界朝贡。】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大明宝钞就是在“强借”百姓之财。
而厚往薄来,就有如负债之人用借来的钱赏赐他人。
【秦念:诸藩国为了获取巨利称颂几句天朝上国,你大明的皇帝就乐得找不着北,开开心心给异族送钱,这是何等愚蠢的行径?】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这么做的人不止朱元璋,那自然是三个明帝一起挨骂。
【秦念:这不叫万国来朝,这叫你朝万国。】
【朱元璋:朕原以为这是重义轻利,以颁赐之法获取藩属国的臣服,是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彻:这不就是以朝贡来换取一时安宁?】
大汉以和亲的方式与利匈奴,就是换一时安宁。
刘彻太清楚其中的耻辱,才会立志灭胡。
【朱元璋:……】
【秦念:汉朝以和亲朝贡为耻,最终由汉武帝一雪前耻。而明朝,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朱重八,知道当时的外国人是怎么评价你朝的朝贡体系吗?】
【朱元璋:……】
朱元璋惊疑不定。
难道“反向朝贡”是外国人的看法?
【秦念:“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更像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这句话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一个传教士都能看出来的事实,明朝的皇帝却沉浸于“万国来朝”的“盛景”。
秦念也不知道明朝的皇帝是真被骗还是假被骗。
她只能猜测:
明太祖确实有可能被蒙骗,因为臣子就算看出端倪也不敢指出他的过错,否则极易引发杀身之祸,甚至连累家族。
而往后的大明君臣,碍于明太祖的威望,根本没人敢把“太祖皇帝被骗了”摆在台面上。
【朱元璋:竖儒误朕!】
刘彻刚露出的笑容瞬间消失。
甚至他从朱元璋的怒声中想到儒家被秦念讥讽过的主张:柔远人。
这些当诛的竖儒!
………
朱元璋气得面目扭曲。
看向众臣的目光如同刀割一般!
此前的过错多为他之错,但这“你朝万国”不是——
就是这些臣子在愚弄他!
【秦念:你朝的臣子为什么全在骗你,你心里没点数?只是谏言“分封太侈”的叶伯巨都被你杀了,指出“厚往薄来实则是你朝万国”的臣子不得被你诛九族?】
【朱元璋:……】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确实不该杀敢于进谏的官员。
洪武九年十一月,平遥训导叶伯巨应诏上言,以汉景帝的七国之乱谏言他不要分封诸王过多封地。
朱元璋却以“间吾骨肉”为由,将其下刑部狱,死狱中。
可叶伯巨没说错。
“分封太侈”的结果,是大明二世内战。
【朱元璋:朕会尽快修正朝贡之政,并厚葬叶伯巨,封赏其后人。往后……朕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洪武一朝的文武百官看着陛下的承诺,心思各异。
能在朝为官活到现在,或许不怎么了解“经济”“数学”,但绝对了解陛下。
“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得罪陛下,就会因为别的事情被杀。
就算陛下真不杀谏臣,也还可以免官、下狱、流放。
但总有臣子不怕死,只怕牵连家人。
既然陛下有如此承诺,他们就敢冒死进谏。
【秦念:说完朝贡政策,就得说你的“不征之国”——竟然还有勒令子孙后代只许挨打不准还手的祖训?】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礼官移书责其王,并责其征夷将军,示以欲征之意”。
结果倭国回复“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
随后“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秦念看完这段记载只觉怒火中烧。
《皇明祖训》记载“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绝的居然只是朝贡,倭国依旧位列不征之国。
关于不征之国,有“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的例外条款。
但看倭寇之患就知道:
只要不是以国家名义攻打明朝,那就不算“来扰我边”。
这就是只许挨打不准还手。
【朱元璋:朕所定的不征之国,皆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远征不过是贪一时战功。】
【秦念:你管百年间能够开采出两亿两白银的倭国叫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朱元璋:???】
朱元璋目瞪口呆。
现在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也不到千万两!
此刻他明白秦念为何说能助他还债,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这倭国一年就能开采出两百万两白银?
………
“臣请命,为陛下取倭国!”
李世民看着踊跃请战的武将,想起倭国的遣唐使现在就在国子监内学习。
秦念曾言开疆拓土无需借口,但因两亿两白银开战……
李世民极为意动。
“陛下,楼船不足,尚不能征。”
房玄龄出言道。
李世民暗道可惜,决定从并不富裕的财政中拨款兴建楼船。
【赵匡胤:朕……倭国竟如此丰饶?!】
赵匡胤咽下了欲要攻打倭国的说法。
大宋正在攻打太原,他不能此时言征倭之说。
但赵匡胤已将倭国视为必取之地。
【秦念:这两亿甚至只是百年的开采量,而不是总储量,谁也不知道那岛上究竟还有多少白银。】
【刘彻:倭国何在?!】
虽然白银在如今还不是民间常用的货币,但那是因为白银稀少且昂贵,平民百姓用不起。
桑弘羊说这两亿白银可以作为纸钞的“准备金”!
【刘秀:倭国可是倭奴国?】
刘邦欲言又止。
唉。
可惜,如今的大汉急需修生养息,绝无可能对外征战。
这倭国所在,更是朱元璋所认定的“限山隔海”之地,刘邦心知此时不得奢望。
【秦念:就在朝鲜半岛东南处,隔海不到两百公里,确为倭奴国。】
【刘秀:多谢!】
【刘彻:朕欲取朝鲜,再取倭国!】
刘彻眼睛立即就亮了。
朝鲜在他看来已是囊中之物。
………
嬴政同样意动。
只是匈奴居河南地,为大秦之患。
必须先逐匈奴,再取朝鲜。
第121章
【朱棣:朕若伐取倭国, 则巨债可解?】
朱棣清楚现在的大明欠下的债远不止两亿两白银。
但秦念也说了,那只是开采出的白银,或许储量还有数亿。
………
朱元璋亦有此问。
见朱棣已然出言询问, 他就不必再问,只需要等待秦念的回答。
元朝两次远征倭国皆告失败,这是朱元璋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的主要原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