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16)

  ………

  刘彻看向史官:

  “你记录张汤为酷吏?”

  太史令司马谈连连称否。

  但春秋笔法,早就是史官常用的手段。

  ………

  赵匡胤等人也看得出秦念对儒家的排斥。

  这是因为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的对立,还是——

  秦念不喜儒家宣扬始皇帝“暴君”之名?

  【刘彻:是谁将张汤记录为酷吏?】

  【秦念:司马迁——但你先别急着对他动手。他发明酷吏这个词,起初只是描述执法严苛的官吏,只是到后世就传成了残暴官吏的代名词。】

  秦念认为此时的“酷吏”不是完全的贬义词。

  《史记·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郅都多加褒扬,将其列入酷吏之列,显然不是想要加以贬斥。

  但司马迁也明显受到儒家的影响:

  贬低卫青霍去病,多次提及他们出身卑贱,对同为世家出身的李广则极尽笔墨加以褒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出自司马迁对李广的夸赞。

  到张汤这边,就真就没几句好话,贬斥的字眼充斥全篇。

  ………

  正在游历天下的司马迁疑惑。

  这司马迁……会是他吗?

  他也确实认为张汤执法过于严苛。

  【秦念:司马迁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算你的一大政绩。同时他也是你发癫时的受害者。】

  司马迁出身于太史世家,其父司马谈正是如今的太史令。

  这写《史记》的司马迁显然指的就是他!

  【刘彻:?】

  【秦念:李陵降敌,群臣声讨。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不熟,却为他据理力争。在公孙敖带回“李陵练兵”的假消息后,司马迁受到牵连。他没钱赎身,只能以腐刑赎身死。】

  腐刑?!

  司马迁震惊失语,完全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遭受这等屈辱!

  可想到李陵的事迹,他叹了口气。

  虽然他与李陵毫无私交,但得知其遭遇后,他怎能不为其据理力争?

  李陵正在前往未央宫的路上。

  太史令之子因他遭受腐刑?

  若司马迁因张汤之事获罪,李陵定会为其赎身。

  李家不缺赎罪的钱财。

  ………

  秦念说司马迁和李陵不熟,是因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这一句: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他与李陵同朝为官,但素来没什么往来。人生追求也不一致,未曾一起喝过酒。

  可见司马迁为李陵说情,真就只是因为相信李陵的为人。

  【刘彻:春秋笔法至此,为何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第12章

  这话秦念还真不好回答。

  提及周树人显然违反规则。

  鲁迅评价《史记》的原文是“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绝唱并不是指“最后一唱”,而是指史书造诣达到最高水平。

  鲁迅应该是在肯定《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重点不在于是否“春秋笔法”。

  “发于情,肆于心”,就意味着相当主观。

  当然,即便很主观,《史记》也有“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赞誉。

  因为别的史书更主观。

  司马迁好歹还会如实记录史实,比如张汤的廉洁与为民说情、比如卫霍的功绩。

  而同被誉为“史学双璧“的《资治通鉴》,就完全是历史为儒学服务,如果不能服务那就删改历史来服务。

  正如那位所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秦念:因为别的更差。你抑黜百家以尊崇儒术,后世那些儒生写的史书,就不只是春秋笔法的问题了。】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张汤的偏见再大,也没有隐去他们的功绩。

  对李广再怎么偏爱,也没有改写他的真实战绩。

  但后世的史官……

  不提也罢。

  至于“抑黜百家”之说——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夹带私货,“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其实汉武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无论是从汉武帝提拔的大臣、还是当时的政令、以及汉昭帝时期盐铁之议中儒家对汉武帝的指责,都能看出这一点。

  所以秦念一般不说“罢黜百家”,她认为“抑黜百家”更为准确。

  以前她需要在考试时改成教科书的说法,现在的学生倒是不用在意这个问题:

  教科书已经改成“尊崇儒术”,删去了“罢黜百家”一词。

  ………

  李斯大惊。

  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法家竟在后世没落?

  好在李斯很快就想起秦念的“以法治国”。

  后世秦皇复国之后,法家再兴!

  此刻李斯也对儒学更为警惕。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不久前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归家。

  陛下虽然采纳了他的学说,却并未重用他。

  他当过两次国相,但都只是诸侯国的国相。

  见后世秦皇直指儒家之春秋笔法,董仲舒忧心忡忡。

  ………

  汉武帝往后的各朝儒生,都觉得无法接受。

  果真是暴秦,才会如此轻视儒家之学!

  【刘彻:何以见得?】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两年前,他就下令立孔子庙,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

  今岁,他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

  后世秦皇却反对儒学。

  难道他看不到秦隋皆二世而亡?

  汉朝延续数百年,必有汉武尊儒之因。

  【秦念:规则所限,朕无法将儒生具体做了什么说出来。】

  【秦念:朕只能告诉你——刘彻,你在儒家独大的后世,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

  【刘彻:???】

  李世民还不能确定“二凤”是指谁。

  秦念先前有说“我朝百姓对三位千古一帝都有昵称”,称刘彻为“刘彘”,始皇帝为“祖龙”。

  这“二凤”显然极有可能就是第三人。

  虽说不能确定,但亦有七八分把握。

  “二凤”不及”祖龙“,却已远胜”刘小猪“。

  李承乾发现,他的阿耶嘴角已经快压不住了。

  ………

  秦念若是跟他说什么儒法之争,刘彻只会哂然一笑。

  外儒内法,何来儒法之争。

  但这句“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则让刘彻大怒。

  儒学自他而兴,却反过来诋毁于他?

  这叫什么?

  【秦念:天幕排榜是龙猪凤。】

  有这句话,那“二凤”就可以确定就是陛下。

  群臣恭贺,李世民怡然受之。

  ………

  刘彻则是勃然大怒!

  天意都认可他的声誉在李世民之上,李世民却是凤,而他是“猪”?

  名声差这么多,竟是源于因他而兴的儒术?

  “你儒家竟敢如此诋毁朕!”

  司马迁污张汤为酷吏,《史记》尚被认为是“史家之绝唱”。

  原是绝唱于此!

  朝堂之上,儒家官吏尽皆伏地,在刘彻的声声怒吼中瑟瑟发抖。

  后世儒生诋毁陛下,他们又能如何申辩?

  【秦念:若是让儒家来排这个声誉榜,刘彻,你很可能排不进前十。】

  刘彻怒极反笑。

  好个儒家!

  刘彻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看到后世儒家如此对他,他怎么可能继续尊崇儒术。

  外儒内法,儒皮法骨。

  这张皮不好用,那就换一张!

  董仲舒脸色灰败。

  秦念若是兴儒法之辩,他尚可向陛下申辩。

  可如今却是儒家将贬抑陛下身后之名?

  就算没有天意规则“禁止谎言”之说,董仲舒也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儒家重“仁”,而陛下谥号为“武”。

  …………

  刘弗陵刘询却都没有要抑制儒学的想法。

  事实上,他们并不赞同武帝的穷兵黩武。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是事实。

  【刘彻:第九个丞相是谁?】

  已决意不再尊崇儒术,但要以哪家的学说来替换儒家,刘彻暂无章程。

  待事后再议。

  刘彻也不想再听儒家之事,于是将话题转移回文臣。

  【秦念:赵周,下狱自尽。】

  【刘彻:……】

  刘据木然。

  少傅刚被免职,又轮到了他的太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224444.bar/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